微观点

行业动态

朋友圈被指"变味":微信营销 垃圾信息 情感绑架

发布日期:2014-5-7点击次数:2101

分享到:

 “朋友圈要被这些‘广告’刷爆了!”上海外企白领谢楠举着手机有点愤愤然。他口中的“广告”,是指一些联系人在朋友圈内发送的企业产品信息、活动宣传信息等等。“你看,这是汽车的广告、这是培训班的广告、还有卖房子的广告……本来一个好好的朋友圈,现在被搞得商业气息多重。手指时常要刷动四五次才能看到一条真正想看、觉得有意思的信息。 ”

  当朋友圈中充满着让人厌烦的广告,各种心灵鸡汤、励志故事等“垃圾读物”,以及太过细节的个人隐私的展示时,很多人都与谢楠有着相似的感受:看朋友圈简直就是对视觉的一种绑架。
  朋友圈变成“生意场”
  当越来越多人将工作带到微信中时,朋友圈开始沦为工作圈、生意圈。如同当年“微博营销”一般,“微信营销”这一概念应运而生,并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 “微信营销”的核心概念就是“熟人经济”,利用朋友之间的天然信任关系进行营销,很多人希望通过微信这个平台将自家的产品“一传十、十传百”的传播出去。
  “朋友圈里最近又搞出新花头,什么集满点赞送礼物,真是让人叫苦不迭。 ”高校助教甄娇丽说,有次一位同事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条信息,说集满38个赞可以获得一台商家免费赠送的电水壶,并恳求大家积极点赞。甄娇丽觉得挺新鲜,就给同事点了一个赞。但没想到才过了两天,朋友圈一下子冒出一大堆呼吁点赞的信息,还有朋友专门私信她,“求”她去点赞。 “我的朋友圈好友很多都是同事,上班时低头不见抬头见。不点赞吧,太不给人家面子啦;点赞吧,这又完全不是我感兴趣的事情。现在怎么连看个朋友圈都要考验办公室政治啦! ”甄娇丽感慨。
  刷屏者想推销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很多时候并没有起到预想的效果。 “我的朋友圈现在就是‘淘宝网’。我时常不得不浪费手机流量,刷一些自己不需要的商品信息。对这些信息,我一般直接跳过,无视其存在。 ”“在朋友圈发布广告营销,让我感到厌烦又无法说出口。所以,如果有哪个朋友刷屏过度,我会偷偷屏蔽他在朋友圈的信息。 ”记者随便问了几位身边的朋友,大部分人都对朋友圈中的推销行为非常反感。
  这碗“鸡汤”我喝不下
  “同志们,现在走过来的是微信方阵。看他们左手手机,右手充电器;身后背着一锅心灵鸡汤,胸前挂着佛经和养生秘方,自吟着励志经典和情感小句;他们倾身侧脸嘟嘴瞪眼,45度俯拍着健步走过主席台。首长问:‘同志们好,同志们刷新朋友圈了吗? ’微信方阵响亮地回答:‘首长好,天安Wifi密码是多少? ’”
  这是最近微信中流行的调侃在朋友圈中发心灵鸡汤等垃圾信息的“段子”。
  发心灵鸡汤,没有什么不好,毕竟是“鸡汤”,可以抚慰人的心灵。但朋友圈就这么大,你转我、我转你,搞到最后很多人竟然会发同样的东西,看看我们的手机,很多的朋友圈现在就是这样被多次、重复刷屏着,于是美味的“鸡汤”变成了能淹死人的“鸡汤池”。
  在国企工作的于冬丽平时最恨有人在朋友圈中发心灵鸡汤之类的文章,一旦谁发了就会立刻被她屏蔽。但有个人她却不敢屏蔽,就是自己所在部门的处长。“处长一天要发20多条微信,有励志故事、有心灵鸡汤、还有官场段子,他还会对每篇文章进行评论,对有的文章还大赞特赞。领导发了,有些同事就跟着转。不知不觉,我的朋友圈里就都是这些垃圾内容了。 ”于冬丽说,处长转发的文章有的还蛮有意思,有的就不敢苟同了,但“就算篇篇精彩,每天都让你读十几篇乔布斯的成长史,也会厌倦。 ”
  你的世界我不想太懂
  记者王欣过去喜欢一边吃饭一边刷朋友圈,不过现在她不敢这么做了,因为她曾在吃晚饭时被朋友圈中的一条信息恶心到。当时,王欣的一位女性朋友在朋友圈中发了一张自己三岁宝宝的图片。照片中的宝宝正坐马桶上,小手透过两条小胖腿指着马桶中自己刚刚“嗯嗯”出来的东西,憨态可掬地对着镜头大笑。“我绝对属于手贱,点开了大图。虽然是宝宝的‘嗯嗯’,但那东西在图片上看得太清楚了,我差点把口中的一口菜喷出来。 ”
  朋友圈设计的初衷就是为了能在朋友间分享个人生活。可在现实生活中,有时由于价值观与性格等不同,很多人并不喜欢了解到自己朋友那些过于隐私的细节信息,但却不得不被绑架着去了解。
  “全都是没有‘营养’的东西。 ”IT公司工程师王毅对自己朋友圈中大部分内容这样评价。他说,自己喜欢看朋友圈中的同行发的行业信息,但现在总要翻好几页才能看到一篇有价值的文章,其他都是朋友发的个人生活信息。
  “吃个饭要连发三次照片、唱个KTV要发好几张看也看不清的照片。我有个朋友次次还要发满九张图片,参观人家的办公室,会发桌子一张、电脑一张、椅子一张等等。发的人觉得向朋友展示丰富多彩的生活很开心,但很多时候看的人并没有多大兴趣。有几次我都想屏蔽他们,但又怕漏掉他们发布的个人重要信息,比如结婚、生子、换工作、组织聚会等。 ”记者采访了几位IT工程师,发现像王毅这样对朋友圈个人信息“接受度低”的人,在技术型人才中特别多。他们大多不愿意在朋友面前暴露自己的事情,也不太喜欢了解朋友的生活点滴,他们觉得:看朋友圈,时常有种被“情感细腻”的朋友绑架的感觉。